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教授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以科技赋能农业,以“公司+高校+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开发模式,为扶贫产业提质升级,通过农业产业扶贫,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河源市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赖小卫在全市产业扶贫工作会议上,号召各单位学习华南农业大学产业扶贫经验。
科技人才支撑
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定期进村为农民开展现代种养技术专业化培训,全程指导科学种养。学校先后组织不同学科的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教授超过150人次,对礼堂村种养能手、贫困户和村干部进行种养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200人次。
龙头企业合作
引进4家农业龙头企业带钱带技术带渠道进村发展扶贫产业。免费向农户发放种苗,推广订单式种养,再由企业回购,利用企业生产线将农产品加工成符合市场流通标准的商品投入市场。
品牌产品打造
依托合作社与企业合作注册“礼堂邨”品牌,打造“礼堂邨”山茶油和“华礼丝苗米”等精准扶贫特色产品,以市场化模式销售扶贫产品,从所产生的效益中落实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2020年,农业扶贫产业为村集体增收约27.5万元,落实贫困户分红10万元。
消费扶贫助力
学校大力推进消费扶贫,通过线上线下,打造“学校主导+社会助力+市场运作”的高校特色消费扶贫新模式,充分拉动“土货”畅销,华礼丝苗米的销量位居东西优选网、实名农户两个平台全网产品销量第一。一是挖掘内需进校园。通过工会、校园超市、师生饭堂等多种渠道,使礼堂村扶贫产品进入校园,直达师生餐桌。二是社会助力通企业。通过校友、乡贤牵线搭桥,广泛宣传推广,使礼堂村扶贫产品进单位、进企业,成为职工福利。三是线上渠道达四方。借助广东省政府采购网扶贫馆、东西优选网、实名农户等网络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形成相对稳定的线上销售渠道。
据统计,累计为礼堂村农户销售小黄牛超过100头、油茶超过1000斤、丝苗米近25万斤等等,累计金额达260多万元。 目前,全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由帮扶前的0.8万元提升到1.8万元,全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帮扶前的0.4万元提高到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帮扶前的1.1万元增长到目前的32多万元,加上村的办公经费,达到48万元,位居粤东西北村集体经济收入前列。
【通讯员】孙雄松
【来源】南方+ 南方农村报 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