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突破地域壁垒,让偏远乡村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快速、新鲜地呈现在全国各地消费者面前?10月19日,乡村智库万里行暨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华南农业大学5号楼举行。会议紧扣“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乡村产业”核心主题,汇聚政策专家、企业精英、媒体代表等多方力量,通过经验交流与深度研讨,靶向破解农产品供应链“最后一公里”配送痛点,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论坛由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指导,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学会、河源市灯塔盆地农高区、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联合举办。
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华农原副校长咸春龙表示,当前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农产品全链条升级需凝聚多方力量共破发展难题,为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智能。同时,他还介绍了华南农大以“政校企”协同模式深耕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组建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为有机稻产业定制“技术+品牌”方案,通过优化包装、拓展直播电商,显著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支撑等方面的实践范例。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教授田宇表示,结合我省物流业发展实际,要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学术集聚平台,为政府宏观决策、规划制定,以及为企业精准输送物流管理解决方案与技术等提供专业支撑,为我省“百千万工程”赋能、为乡村振兴助力。
专家报告
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学会会长、暨南大学陈海权教授提出了广东冷链物流领域“供需错配”的破局思路,认为要多维度协同发力,重点突破冷链物流三大关键环节,推动冷链产品供应链向上下游深度延伸。
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学会执行会长、广州大学谢如鹤教授从典型案例角度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冷链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的路径、差异与共性规律,从技术、管理、战略,政策四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华南理工大学牛保庄教授结合海量实践案例展开分析,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破解乡村振兴资金难题、实现深度赋能的关键方向。
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秘书长周建平认为数字供应链可破解传统农业供应链痛点,需要借电商模式创新、AI与大数据技术及典型案例经验,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与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
华农丁颖领军学者、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文晓巍认为,在全球变革、国家及广东地方政策推动下,广东“土特产”需破解产业链短、价值链低、供应链弱、利益链堵等困局,应当强化品牌效应,提升产品辨识度,通过乡村科技互联平台(T2C)推进优质农产品供应链地图可视化等手段,以“四链”协同模式实现突围,助力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
圆桌论坛上,“物流+”如何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议题,与会专家各抒己见,展开深入研讨。
河源市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负责人张春慧认为,需要进一步整合政策红利与科研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深化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推动“资源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化,助力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天,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是乡村产业腾飞的关键羽翼,其重要性已成为行业共识。从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出发,高效的供应链与物流体系既能直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更能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难题,为产业健康发展筑牢基础。会上,专家们明确表态将深化跨领域、跨主体合作,以“智能化赋能、网络化联通、标准化规范”为核心方向,持续推进农产品供应链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具活力的新动能。
文图/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 蒙丽 梁越龙